北 京 行 感 怀
2013-09-16 14:06:56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评论:0

鄂尔多斯杭锦旗教研室     王春梅

(一)

    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届代表大会过去已近一个月的时间。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研员,成为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第一批会员,并幸运的参加了改进社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我深感荣耀,也心怀感恩。

 

    这些天里,我一直在不断地回味着北京之行,回味着那一天紧张有序的会议。收获特别多,感慨也特别多。有深刻的自我反思,有涌动的激情和力量,也有难以言说的困惑。

 

     力尽所能的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教育做些事情,这是多年来鼓励自己坚持思考研究的动力。有时候心里真是有等不及坐不住的急迫。会议期间,我带着自己的几个研究课题和初期成果向专家们请教,希望借助这次参会机会得到专家的指导。

    当近距离面对众多教育界权威专家学者的时候,当倾听着他们儒雅的谈吐,领悟着他们含蓄的点化,解读着他们深邃的思想,了解着他们卓越的成就,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他们相比,我只不过是一只比较勤奋的蜜蜂,埋头忙碌于眼前的一块花圃,虽然坚持的勇气可嘉,但是自己的学识积淀不够,思想高度不足。想做成一些事情,只有热爱远远不够,更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高远的站位,敏锐的洞察,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审视,果断的行动。我急需要静下心来钻研苦修,努力提升自己的涵养和境界,然后,鼓起勇气付诸实践。

    专家们的悉心指导,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压力和动力相互交织,心情久难平复。有幸加入中华教育改进社这样一个高端教育研究组织机构,我岂能辜负了几位专家朋友的器重和栽培!一定要努力学习、思考、工作,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和事业尽一己之力。然而,资质平庸的自己,又能够做些什么,该从何做起?内心感觉到有些迷茫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己职责使命的更深远的思考。

    尽管我的力量微小,但是自己的信念更加坚定。有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强大支持,我会站在教学研究一线,站在我的起点,带领我的团队,为促进地方教育改进工作不懈努力。即使艰难,也会铭记改进社的精神和宗旨,一直保持行走的姿态,勇敢向前。

(二)

    这段时间里,我也一直在思考着关于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具体工作思路,有一些粗浅的想法,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汇报 :

一、细化研究方向

    在会议上,理事会初步确定了教育研究、幼儿成长教育、改进社运作模式几个方面的工作,确立了改进社工作重点和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的教育研究的范畴很广,到底应该从何做起,不好找到切入点,需要一些更细致明确的指向。我们是否可以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系列模块:

1、课程开发:关注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

2、课堂改革:聚焦课堂教学质效,关注学生自主成长,打造鲜活开放的生命课堂。

3、课题研究:建立课题申报审批、监管验收、评价推广的制度流程,以研促变。

4、文化建设:学校文化的建设,区域特色教育文化的策划设计,自主文化品牌的打造。

5、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模式的研究和评价。

6、专家团队:研究教育问题,把握改进方向,宣讲教育理念,指导改进社各项主题研究和一线实践工作。

7、论坛研讨:定期开展会员和教师培训工作;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工

作,发起关于重大教育课题及教育热点问题的网络研讨,定期组织专题研讨会。

8、实验基地:建设实验基地,实践我们有关课程、课堂的研究项目,总结经验,推广成果。

9、社刊简报:创建社刊,定期制作电子简报,搭建平台,引领方向,传播理念,荟萃思想。

     借助这样的细化,让我们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明朗,以利于各项改进工作更好地开展,更好的落地,利于一线教师和社员有针对性的展开实践、拓展深化、梳理提炼以及推广分享。还可以按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不同学段分步研究,逐步拓展深化。

二、 组建核心团队。发挥现有会员的专业优势,组建成几个专业研究团队。以主题开发、板块经营、分工负责、分步落实、分级管理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

三、 成立地方分支机构

     其一,改进社的现有会员组成情况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权威的专家学者和教育产业机构,很难深入地方一线做具体的实践指导。一面是最基层的教师,缺乏方向感,没有整合力和执行力,只能单打独斗,难以得到地方研究部门的认可支持,也难以形成氛围。两极之间缺乏一个有效地链接平台,需要成立地方机构分级指导,聚会分散力量形成合力。

    其二,改进社重建不久,基层力量薄弱,很多工作的开展需要和地方研究机构衔接合作。地方教科所、教研室具有行政层面的领导力执行力和资源整合力。在改进社发展初期,我们可以借助地方教科所教研室的力量开展工作,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力,逐步建立起我们独立的运作体系。

   其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除了内蒙古教育学会外,尚无如“陶研会”这些民间教育学术研究机构。从建设和发展地方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的角度,既有空间,也有需求。

   其四,改进社的第一批会员里本就有不少地方教科所教研室负责人,我们有优秀的人力资源。

    中华教育改进社建立地方分支机构,既是改进社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教育研究的需要。地方分支机构在接受改进社总部的领导监督,执行总部的宗旨和整体部署。同时,在总部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地方研究工作,定期向总部汇报工作情况,不断整改发展完善。基层,中坚,高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双轨运行,建立起多元层面优势互补的发展体系。

   深知自己的想法很不成熟,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对两个教育改进方案的回复
下一篇:中华教育改进社内蒙古研究中心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