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 小学教育的一面镜子
2012-06-03 13:51:46   来源:深圳商报   评论:0

      \

    近日,辽宁沈阳一名收藏家首次曝光一本100年前的小学教科书,这本书用整整两课来介绍“泰坦尼克号沉没”这个事件,课文中还绘制了船撞冰山沉没的插图。专家称,泰坦尼克号沉没是在1912年的4月,时间刚过两个月就成为小学教科书的内容,反应如此之快,令人惊讶。

     14年前,电影《泰坦尼克号》令神州大地为之疯狂,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景象在许多地方频频上演。随着电影修复技术的进步,3D版《泰坦尼克号》重新走向银幕,再次博取人们的眼球,引发公众的普遍关注。在此背景下,一些有关“泰坦尼克”的“陈芝麻”就被抖落了出来。原来,100年前,它在教科书中,也有一个中国化的名字——“铁达尼”。

     在教科书《铁达尼邮船遇险记》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船体概况、发船时间、发生危险的时间等。平铺直叙的描写,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至今读来仍然很吸引人。难能可贵的是,编撰者紧扣社会脉搏,将沉船事件通过教材这一特殊载体,第一时间地传播给莘莘学子。通过课堂教学,不仅完成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也在无形中对学生开展了一次以灾难和生命为主题的社会化教育。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近年来,有关于教科书的话题不时见诸报端。2009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北京35中听课后,发现地理教科书将陕西和甘肃纳入华北地区;2011年7月,小学生赵青矣发现《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一幅插图,将乾隆皇帝画像错印成了康熙;2012年3月,“博爱医院”广告疑似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新闻一经出台,立即激发了舆论的愤激。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材内容出错在所难免,公众没有必要苛求教材不出任何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材编撰者者可以“自说自话”,将老百姓的舆情民意抛在九霄云外。毕竟,教材的质量,既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国家战略。

      过往的经验充分说明,当我们面对现实问题的时候,不妨把目光回眸到过去。尘封的历史,厚重的记忆,或许能带给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穿越100年时空的“旧教材”,究竟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

      当今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如何将这些新变化及时地制度化、规则化,与时俱进地体现在教科书中,就成为新时代的新问题。“新能源”也好,“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也罢,“接地气”的教材内容,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许,这才是“铁达尼邮船遇险记”重见天日的历史使命吧。  

相关热词搜索:泰坦尼克

上一篇:广东一14岁女班长杀死同学 家长:都怪平时只关注成绩
下一篇:复旦附中:上海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