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搞不好是最大的误国
2012-09-11 13:34:15   来源:凤凰自由谈   评论:0

 

异地高考、公校资源紧张、校车安全、职业教育脱离现实等教育问题,这些已经不局限于教育本身,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在农村,连上学都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前几天,一则新闻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据媒体报道,9月1日,湖北黄冈麻城市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需要自带课桌报到。据悉,整个顺河镇有5000多名学生,开学前约2000套新课桌被分配到镇上的一所希望小学和中心小学,仍有3000余人缺乏课桌。有的学生因此把茶几拿来当课桌,而留守儿童只能由年迈的奶奶扛桌子为其报到。

要说麻城当地政府穷,其实小看了他们,此前,网友曾列出各地的豪华政府大楼排行榜,其中麻城市政府大楼赫然在列,当地有民众称这栋气派的大楼为“麻城白宫”。而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不仅仅是体现在课桌上,去年频发的校车事故也是一例。撤点并校后,很多学生距离学校太远,一旦不能住宿就只能依靠校车接送。而在缺乏投入的情况下,这些校车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以至于校车事故频发,农村儿童连平安上学都得不到保障。

 

在城市,为了一所好学校足以让一个家庭不堪重负

但对于城市这样教育投入充足地区,又出现了教育公平等新问题,比如,教师节变味为家长送礼节、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学生就近派位入学的公正性、新地区移民子女的教育问题。比如择校,除了付出学费让孩子学一门所谓的特长之外,在很多时候还不得不付出一笔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择校费,这对于很多家庭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除此之外,经常给老师送礼也是必要的。据媒体报道,包小明女儿四年前上幼儿园,开始在幼儿园总吃不饱,常喊饿死了;后来送红包,老师总加餐,女儿回来就说撑死了。送礼后几天,女儿往往得到老师表扬。“一旦老师批评女儿,就想是不是又要送礼了?”

 

在高校,行政当道丑闻频曝

除了基础教育阶段所存在的问题之外,高等教育阶段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高校教育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行政化越来越深。高校行政化是指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术规律,完全依靠行政权力,按照行政手段、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管理教育、管理学术。高校行政化的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也曾有多位学者都曾提出,高校要改革,首先就要去行政化。

而与行政化密切相关的就是高校丑闻频曝。经济学教授邹恒甫炮轰北大的事件仍然未有定论,但是无论此事是有是无都是中国高校的一个丑闻,一个耻辱。北大如有丑闻自不必说,但若没有,邹恒甫的这种言论也不应该是一个大学教授所该有的。正是在行政化与丑闻的双重夹击下,中国高校也在不断地迷失自我。

在湖北麻城,小学生开学需要背着课桌报到,而麻城市政府在当地却有“麻城白宫”之称。

 

 

 

 

中国教育改革已历经多轮的“否定之否定”,当年提出的“去行政化”等改革目标,现在看来依然任重道远。

 

教育投入占GDP4%的承诺何时才能达到?

教育投入不足是困扰中国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但是这个目标早在1993年国家就提出,在上世纪末教育经费要占到GDP的4%,但这个数字,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今年两会上,温总理还将此作为今年一定要做的五件“难事”之一。

教育投入不足导致教师待遇低,基础教育设施差。虽然,在很多大城市,教师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稳定,成为热门职业,远非1980年代老师集体下海、跳槽的境遇可比。但在不少农村,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最美乡村教师”们的苦苦坚守、麻城孩子背着桌子上课、拥挤危险的校车,无不在诉说教育投入还远未达标。甚至不久前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中,仍再次强调“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老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城乡如何平均?

现在,城乡教育差距更多体现在师资力量悬殊方面。农村教师待遇比城市低、一些合理的待遇不能完全得到保障,可能会成为拉大城乡教育差距的新因素。很多教师反映:越艰苦的地方,教师工作压力越重、收入越低。这种行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不均可能加剧农村教师流失和教师的心理失衡。

而温家宝总理在9月9日的讲话中也提出,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比较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学校之间,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等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很悬殊,由此出现“择校热”等突出问题,形成了新的不公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意见很大。加快解决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教育平权,异地高考怎样才能真正实现?

日前教育部提出政策要把握“时间表”“有条件准入”“因地制宜”三原则。但是,“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等门槛,不知会有多少“小候鸟”因“老爹是屌丝”,被无情挡在大门外,或不幸偏偏夹在门缝里。

曾几何时,为让子女入学,“大候鸟们”因为“五证”,奔徙于城乡之间,尝遍办“证”之艰辛。苦于找不到可以“托”的关系,“大候鸟们”久久在学校门口徘徊,受尽了白眼与冷遇。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和承载能力设定条件,有必要。根据进城务工者的“身份”把子女分成三六九等,合适吗?

 

行政权力为何还不退出教育舞台?

高校管理体制助长了官僚阶层的形成。任何公办高校,都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务委员会和校长是在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校长和校务委员会领导下的学术性工作,有的学校都必须交党委集体讨论通过,才能成为学校的政策。所以在许多高校里,实际上只有党委会议决策,有的甚至基本上不存在校长和校务委员会活动,放弃了学术性领导。

对此,温家宝总理最近表示:要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一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实行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和监督,增强学校办学自主权。二要倡导教育家办学。不但大学应由教育家来办,中小学也应由教育家来办。要改变学校行政化管理模式,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应有不同的管理和办学模式。

在很多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足,但是也造就了新的不公平,为了让孩子能上重点学校,很多家庭不惜血本,这也造成了新的经济负担。

 

 

 

 

“功夫在诗外”,这些问题不局限于教育本身,所以需要把教育问题当作社会问题加以解决,需要民主决策、法治构建和制度保障。

 

对于个人,教育是基本权利,也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教育的重要,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教育是“形成未来的主要因素”的见解也已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然而一些国家对这一见解的接受主要集中在教育对国家、社会前途的影响上。英国文学家笛福在1703年,他因写作获罪入狱时,在致女王的一封信中这样谈到他的孩子:“七个孩子,如果我不能充实他们的钱包,至少也该让他们接受教育,充实他们的头脑。这笔债现在如果不还,以后就永远无法补救了。”

64年前,这一权利作为基本人权庄严载入了《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第26条宣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教育性质……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开放。”《宣言》所指初级教育正是应从幼儿开始的,对于智力、身体和个性的初期发展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学校教育,它之所以属于基本人权,乃因为这是使人成为人的前提和走向未来的准备。

 

对于国家,教育公平是国家兴盛、强大的基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2007年OECD有关教育公平的报告中,对于教育公平的定义是,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要保证每个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的二点要求,首先是保障每一个人都应接收到基本标准的教育,同时应该保持教育的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随着人类的文明史同步成长,与其它理念一样被写入世界历史的史册之中,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异地高考获准无疑是保障公民接受平等教育的好制度,也是防止中国社会阶层不公的得力举措。衡量一个国家对于教育是否重视的首要不是教育投入占GDP的多少,而是能否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

 

关心教育,就是关心个体与国家的命运

教育对于个体、对于国家的意义都毋需多言,正是这种紧密,让所有人应当像关心粮食一样来关心教育。因为它关乎个体的命运,关乎这个国家的命运。没有谁有剥夺个体受教育的权力,也没有谁有指定个体受何种教育的权力。否则,不但是对个体是一个悲剧,对这个民族的未来也会是一个更大的悲剧。教育主张应是人类关注文明、关心命运的本质。

一旦教育搞不好,或者教育公平失衡,个体民众必然会受到直接的冲击,而长此以往,也将影响整个的国家。教育如果搞不好,就是在误人子弟,也是在拿国家的前程做赌注。关心教育,关心每一个个体的命运。

教育投入占GDP4%的目标在1993年就曾提出,但这个数字,一直没有实现。直到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还将此作为今年一定要做的五件“难事”之一。。

 

 

 

 

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如果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资中筠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搞不好 最大

上一篇:温家宝:迫切需要把教育从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
下一篇:《20世纪中国教育家画传:陈鹤琴画传》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