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教育改进的想象与实证
2015-05-12 09:49:10   来源:光明日报   评论:0

 教育改进的想象与实证

    想象和实证对于当下的教育现状而言,就好比是教育改进的一台机器上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元件,想象是它的发动机,是动力源、营养源;实证是它的控制器,是教育的免疫系统、保健系统,清除教育机体内的陈腐、病毒成分。或者说想象是教育改进的进食装置,实证是教育改进的排泄与消毒装置,二者缺一不可。

  为什么想象和实证是教育病的对症之药?

  为何要开展教育改进,如何开展教育改进?我不能说有什么万能钥匙,但可以说针对中国当下的种种教育问题,确实有比较通用的工具,那就是“想象”和“实证”。

  当下中国教育的病是什么?的确问题不少,提出批评指责的人不少,大多数人并未真正做出准确完整的诊断,也就难以找到对症有效的改进方式方法。即便有人胸有成竹地说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就行了,也只是找到了单项或具体的某个问题在封闭或隔离环境下的解决方案或对策,却无法解决外部众多问题纠结在一起的十分复杂的问题。在单项问题解决过程中,由于整体问题尚未解决,依然不能让教育整体上健全发展,也难以真正彻底解决单个问题,于是教育改进整体上长期以来陷入困局。

  走出整体困局的路在何方,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践中能够做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带上点干粮走出困局”,或者是让他们懂得有效使用一种相对通用的方法和工具自主地寻找到走出困局的路径。这条路径对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还会存在巨大的分歧,比如当事人和非当事人,政府和民间,研究者和执行者;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校也是不一样的,需要依据各自的起点和现状、目标而定,需要每个人依据自身条件、需求、能力和面对的具体问题自主寻求解决方案。但无论你的现状如何,若能充分运用好想象和实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殊途同归,找到共识,明确方向,形成合力,改变自说自话盲人摸象的状态,形成方向接近的合力,推动整个社会的教育改进。

  根据本人对教育的几十年调查,中国教育最普遍性的问题分为两大类:一是缺思想,没有思想,不能思想,因循、依赖、沿袭乃至抄袭、固守在多数人属于常态。想象是创造和思想的起点,有了想象就会打开创造和思想的大门,就能为教育拓展更大的空间、更丰富的内容和方法,就可用思想滋润化解各种教育改进的阻力。另一类是中了比较深的毒,这些毒有教条的、主观臆断的、功利催生的、权力裹挟的,而实证是消毒的有效工具。当下教育上各种流行的概念、理论、模式、典型等很多,良莠不齐,其中一些是有效或有价值的,然而只要稍稍用实证对它们做些推敲,就会发现它们不少是泡沫。没有实证人们就不能做出辨别,就会把泡沫当理想。有些毒菌已经存在几十年了,甚至几千年,但由于人们没有充足的实证能力,或根本就没有有意识地对它们怀疑、实证,甚至还无意识、从众地加以宣扬,所以病毒长期存在。实证是有效的消毒剂,没有它就不能准确判断现有教育中哪些是落后的、有毒的、虚幻的、欺骗性的。
 

    将想象与实证有机配合使用,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推动教育改进,提升教育品质。

  这是对当下中国教育改进路径的整体判断,现实中的教育改进或需要采取分项解决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每个人都要善于利用想象和实证应对你周围的教育环境和存在。想象是人的天性的自然外显,健全的人都会想象,但现实的教育中常常会斩断孩子们的想象,损伤孩子们的天性。前几天见到一位家长诉说:老师问大雁为何列队飞行,学生答“是为了借用气流省力”,老师说“不对,是由于大雁遵守纪律”。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这个例子上,既有想象不够的表现,又有实证不足的表现,如果老师稍稍实证一下,也不会给孩子这样荒唐的“标准答案”。面对这样的现实,学生、家长、教师以及任何一位教育当事人都应该而且有权利阻止、改变,一件件积累起来就是教育改进。

  想象和实证的结合能营造良性教育环境

  现实的教育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其存在的理由还不在于要维护那些经不起实证的标准答案、教条、主观臆断,而是要养成孩子们的服从特性。因为在不少教育从业者或教育工作的委托者看来,不服从的孩子是不安全的,是不便于利用的,是废品或者危险品。为了便于利用,就要设法堵塞学生生成不服从特性的各种可能,一方面就是尽可能压抑孩子的想象和独立思考,另一方面就是避免孩子对所教的内容加以认认真真的实证。在现有教育体制中,堵塞想象,避免或回避实证已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机制性存在,这一机制的载体就是以“标准答案”和考试分数为支撑的整个教育评价体系。和标准答案一致就给分数,如果你进行过多的想象和实证,就可能和标准答案不一致,或通过实证将标准答案证伪推倒,即便这可能就是创新的开始,也要扣你的分,让你无法通过考试进而上不了更好的学校,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于是就这样把一代代青年学生引向上好学校,找好工作,过富足安定的生活,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特权,甚至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非通过丰富想象发展他的创造力进而成为一个创新人才,通过想象而唤醒人性中善良的种子进而成为一个追求真理的崇高的人,通过实证发展他的审辨能力而做一个客观公正的追求者和维护者,成为一个见识高远的人。由此,由于想象和实证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人的知性不够健全,进而转换为在德性上缺少正直和道德判断能力,导致整个社会的正气不足。

  想象能够产生教育改进的需求,禁锢想象就难以产生教育改进的需求。不少教育当事人做了一辈子的教育工作,由于没有改进的需求而长期没有进步。由于缺乏想象,导致不少人思维过于单一、单向,不愿意对复杂事物进行深入思考,喜欢线性地、一元地和善恶对立、非此即彼地简单看待和解释事物,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也简单使用“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方式思考问题,在现实中不断出现大量“愤青”。

  由于缺乏实证,在不少人的周围存在过多的不确定性,在自己无法做出判断的时候就想当然地选择从众,或过度相信权威、金钱、权力,或用世俗的观念作为自己的救生衣,穿行于利禄人世,似乎人人都如此,也相安无事,却缺乏底线,不只影响教育,也限制特定社会里生活品质的提升。

  想象和实证本身会带来不断的变化,它与长期以来仅仅强调传承的教育存在内在特性的冲突,甚至对既有教育体制、教育管理方式、教育评价制度和标准形成挑战。所以无论是课程改革、以高考招生为主的教育评价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等,在提出讨论的时候大家期望很高,正式方案敲定的时候“温度”下降,实施的时候不断遇到各种明钉暗扣,以致几年下来成效不大。此时,需要更丰富的想象和更充分的实证实现教育改进的突破,放弃想象和实证就会停滞或倒退。
 

   想象和实证的充分发挥和运用以及两者结合使用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质性转变,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培养每个人在每件事上的想象和实证,就会培养思维品质良好的学生个体。在宏观上,想象和实证常常是通过理念作为媒介改进教育,想象产生新理念这点很好理解,而无论新理念还是旧理念都有善、恶之分,实证是鉴别善恶、适合与不适合的程序,这两者的结合就能营造良性的教育环境。

  锻炼运用“想象实证法”推动教育改进

  在教育领域关掉人们的想象,教育就不可能有所改进,也就不可能办好;在教育领域抑制或钳制人们的想象,投入再多的资金和人力,填充再多的知识和标准答案,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教育和社会振兴,没有想象的教育也不可能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不能担负社会复兴的责任。

  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想象,充分运用想象就要包容多样性,让不同教育人的个性和趣味获得充分发展,让每个人的主体性都得到彰显,而不是强调过度的“同一性”。在过去很长时期,中国文化尚同不尚异,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的想象,也阻止了当下的教育改进。

  当下中国教育由于缺少想象和实证,改进遇到的困局是不少人分不清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假问题,常用错误的方法在虚假问题上兜圈子,辨别真假需要先用想象厘清各种存在的内在关联,然后再用实证的方法证实。想象和实证的结合才能走出这一困局。

  在中国当下,实现教育由行政化、单一化向专业化、多样化的转变是教育改进的大方向。真正的教育和学校多样化才能满足天性不同的孩子作自主选择的需求,才能谈得上寻找最适合的教育。无论是专业化还是多样化,都需要释放教育当事人的想象空间,也需要实证挤掉各种泡沫和虚无缥缈的幻想。

  有意教育改进的朋友,需要从方法和原理两个层面理解想象与实证结合。从方法上说,想象与实证结合就是有效的教育改进方法,或称之为“想象实证法”,需要不断锻炼这种能力,熟练使用这种方法去分析当下教育、判定教育问题、解决教育问题,形成新的教育图景并寻找实现路径。

  从原理上说,想象与实证结合就是在教育上的天人合一,想象是人的独有天性,想象是否与自然世界的客观规律一致,就要看它是否经得起实证的检验。因此,既要把想象与实证充分结合当作推进教育改进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在日后的教育改进中充分有效使用,又需要当作一条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验学校建设、教育家精神普及、中小学心灵教育、学业测试、校园安全的各项实际工作中。

  每一个人,每个教育组织或机构,熟练掌握了想象实证的方法和原理,就能成为一个有活力、积极进取的教育实体,再寻找现实中的教育问题,坚持不懈一项一项地改进积累,教育就会办得越来越好。(本文选自2014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发言稿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
本文来自《光明日報》( 2015年05月12日 14版)

相关热词搜索:光明日报 教育改进 想象 实证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中华教育改进社-----教育腐败亟待“面上”清除
下一篇:不要让教育背负无法承受之重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