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大国大转型——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丛书》
2016-05-09 18:12:55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评论:0

内容推荐

储朝晖编著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为“大国大转型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丛书之一。本书在探讨了人类福祉与中国教育、社会转型与人的教育等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面向我国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提出:我国教育在价值观上,要从国家主义转向以人为本;在体制上,要从国家包办到多元主体;在教育管理方式上,要基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在评价标准上,要走向多元与自主;在教学改革上,要为生活而教育;最后重申本书主旨,提出让教育者做自己教育的主人。

 
       今天的人们,对教育能够增进人的幸福基本没有异议,但 对教育如何实现人的幸福却见仁见智,甚至在具体思路和操作 上存在很多分歧和争论。作者认为,这是教育改革发展亟待破 解的“困局”。
我们先看一下书的目录,总共八章:
● 困局:教育如何实现人的幸福
● 社会转型与人的教育
● 从国家主义转向以人为本
● 体制:从国家包办到多元主体
● 管理:基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
● 评价:走向多元与自主
● 教学:为生活而教育
● 教育当事人:我的教育我做主
     书中开篇提出一个有关“人本值”的公式:人本值 = 人的价值 / 社会组织及其他各 种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的估价越高或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存在的估价越低,人本值就会越高; 反之,人本值就会越低。就教育而言,人本值高低体现为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的本性一致,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还是有害于人的天性充分发展。
    我国正处于激荡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需要教育结构和形式转变以提高教育的人 本值,改变单一结构,增加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供给能力,随着教育的选择性增加和人 性化水平的提高,教育的人本值就会得到提高。
     讲到这里,还必须讨论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第一,人本教育的评价取向是什么?
作者认为,走向多元与自主是人本教育评价的必然方向。以人为本的学生成长发展 评价的终极依据是人的天性,依据人的天性对人进行评价而不应依据行政当权者的主管 臆断评价学生,这样才能适合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目标,这样的评价本身的职能是服务人 的成长发展。
第二,人本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为生活而教育”是人本教育理念的思想源流。为满足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的需要而 教育,为学生实现人生使命而教,为养成个性而教,为追求真理做真人而教。人本教育 需要以教学对象真实的初始状态为起点,紧跟成长发展需求,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 鼓励他们的自主选择,倡导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作者最后说,坚守“我的教育我做主”是一条真正对自己负责的底线。人本教育需 要创造或自觉选择自由自主的环境,使自己处于觉醒状态,维护并有效运用自己应有的 选择权,寻找自己的成长路径,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简介

储朝晖,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已发表研究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有《中国教育六十年纪实与启示》《中国教育再造》《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教育改革行知录》《中国幼儿教育忧思与行动》《二十世纪教育家画传》《生活教育与心灵教育》《多维视野中的生活教育》等。

目录

第一章 困局:教育如何实现人的幸福 一、教育的偏态分布与抽吸作用 二、教育平衡生态奠基人类福祉 三、人本值较低是中国教育内外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四、止于人民幸福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人的教育 一、社会转型中的人 二、社会类型与教育定位 三、社会类型与教育结构和形式 四、教育中人的定位 五、人本教育逻辑第三章 价值:从国家主义转向以人为本 一、教育的国家主义背景 二、教育者究竟是谁 三、受教育者究竟属于谁 四、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五、回归以人为本第四章 体制:从国家包办到多元主体 一、国家包办的理由与限制, 二、要大锅饭还是自助餐 三、人的先天多样性与社会需要多样性的一致 四、天性需要的多元与学校多样性第五章 管理:基于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一、去行政化 二、教育管理是塑造还是服务 三、办学的第一依据是什么 四、建设现代学校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 五、学校的人本治理原理与程序设计第六章 评价:走向多元与自主 一、一个标准天下无人才 二、评价服务人的成长 三、人本评价体系及其设置基本原理,第七章 教学:为生活而教育 一、脱离生活不是好教育 二、用生活教育 三、为生活更好而教育 四、教学的起点与指第八章 教育当事人:我的教育我做主 一、把本该属于我的权利还给我 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做最好的自己 三、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成长自我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经济 大国 丛书

上一篇:《美国全球人力资源战略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 构建面向世界的中国21世纪人才战略》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