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与学生同台演剧的“南开先生”
2012-01-30 15:30:26   来源:   评论:0

张伯苓(1876年~1951年),近代教育家,旧中国民办教育的典范。原名寿春,字伯苓,汉族(一说满族)。中国著名教育家,是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造了中华教育史上一道辉煌篇章-------“南开”教育。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人物年谱

  • 1889年,以优良成绩考上北洋水师学堂。

  • 1903年,为学习国外教育制度,而前往日本考察。

  • 1904年,回国后将家馆改建为私立中学,定名敬业学堂(南开中学前身)。

  • 1907年,在南开建成新校舍,遂改称南开中学堂,从此声名渐著。

  • 1917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 1919年,天津南开大学正式成立。

  • 1919年-1948年,担任南开大学以及南开中学校长。

  • 194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

  • 194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其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 1949年,在重庆拒绝蒋介石赴台要求。

  • 1951年,因患脑溢血,病逝于天津,享寿七十五岁。

二、人物故事

教育学生戒烟 自己先折断烟袋杆

       南开创建伊始,张伯苓即明确提出了学校要“以德育为万事之本”。他说:现在社会变迁很大,只重物质,不重道德。有人尽管“学富五车“,而行为可以丝毫不顾。我们必须极力矫正,“学行并重”。“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智识教育,更要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他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带头执行,起到示范的作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出差住宿每天只花一元 学校账目门清

       南开虽为私立学校,但并不是生财赚钱的工具。经费完全公开,每年的账目都放在图书馆里任人查看。张伯苓曾说,谁要是查当月账目,他可以五分钟之内告诉你。他以身作则节约学校的每一个铜板。他每月取于学习的报酬,只是中心校长的一份薪水。大学成立后,他也只在此之上加三、四十元,相当于当时大学毕业生工资的二分之一。他每次到北京办事,为替学校省钱,总是住在前门外施家胡同一个普通客店,每天房费一元。张伯苓常常在外为学校募款,几千、几万、几十万元,都分毫不差交到学校,未有一文入了私囊。

       张伯苓为教育四十余年而不辞辛劳,有人问他当中的秘诀。张伯苓说:“人生当如拉马车之马,左右两眼被蒙着,只许往前走,而前面又是走不完的路!……我只知道往前走,决不说‘成了,可以乐一乐啦!歇一会儿再走’。赌博的人不是风头顺就下大注吗?我也是如此———往前进。”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究竟有多少人能将毕生精力和心血奉献于教育事业?

与学生同台演剧的“南开先生”

       南开教育之所以历来受到社会的瞩目,是因为张伯苓从一开始就竭力营造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自由民主、生动活泼的校风和学风。早在1909年,还是清朝末年的时候,张伯苓就把西方话剧艺术引入校园。他亲自编剧、亲自导演,亲自担任剧中主角,并且教师和学生一同登上舞台演出,受到全校欢迎。但在天津却成了沸沸扬扬的事件,流短飞长直指张伯苓,说他败坏“士林传统”,有悖“师道尊严”,师生同台成何体统!其实,张伯苓是在把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植入校园,激扬学生的自主意识,有着鲜明的教育价值导向意义。所以,早年曾经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的周恩来,1946年与美国记者谈话时说: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

       张伯苓后来说:教育是我青年时期的志愿,中年时期的生命,老年时期的安慰。一个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话说起来虽有些极端,但用在张伯苓身上却是如此的恰当!

三、大师语录精选

  • 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少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亦抵于亡。

  • 教育范围,绝不可限于书本教育、知识教育,而应特别注重于人格教育、道德教育。 

  • 研究学问固然要紧,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要“学行合一,行做人之道”,要求教师“不能以教书、教学生为满足”。

  • 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相关热词搜索:张伯苓 学生 同台

上一篇:梅贻琦:是“寡言君子”,也是治校大师
下一篇:晏阳初:推动平民教育从中国走向世界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