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急需改革的核心的探讨
2014-01-06 16:21:22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评论:0

吴坝乡敬老院台前县徐文礼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的两院院士会上指出: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谁能够培养、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谁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实现发展目标的第一资源。但是中国的创新型人才,在13亿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决对低很多,而高尖端创新人才更是奇缺。

依靠如此稀缺的创新型人才,却只喊着要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实现我国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其不是梦想吗?1990年,中央就提出了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至今已20多年了,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了吗?没有吧,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如果不找到造成创新型人才稀缺的根源这把钥匙,并进行正确的改革,既使再喊上20年,也是枉然。

那么,造成我国创新型人才稀缺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呢?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学校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但实际却是中国的高考制度。

因为现在的高考制度规定只考试6(或7)门功课,并按高考功课总分的高低录取考生,那么学校自然也只死教这几门课本了,而学生也只好死学这几门课本知识了。为了提高功课成绩,从而提高升学率,学校既让学生加班加点地搞题海战,又实行了封闭式管理。而其它的什么思想品德教育,什么动手能力,什么观察能力,什么发现能力,什么创新能力,什么素质教育,都是出力而不落好的事,谁会去教呢?这种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长期以往,中小学生就变成了死记书本知识的机器,学生的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就被磨灭了,由于中小学阶段,人脑的各种素质、功能、习惯都已基本定形,即使升入大学之后,各种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很少再有较大的变化,造成当前创新型人才特别稀缺就不足为奇了。如此没有打好创   新根基的“高分生”,纵然再多,能出大师吗? 

通过分析,发现如下规律:高考制度决定学校的教学模式;学校的教学模式又决定了是否有利于培养人才.

总之,传统机械的高考制度,必然催生出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传统机械的教学模式,必然培养出机械教条的庸才,既使有天分的少年儿童,也会被这种教学模式磨成平平之辈。

如此落后的高考制度和教学模式,居然在十年浩劫之后,已持续了37年,这可是对我国创新型人才长达37年的扼灭啊!这是一个多么让忧国之士痛心万分的事情啊!敬爱的习主席和李总理,还有广大的爱国同胞,难道我们还眼睁睁地让这种高考制度持续下去吗?

因此,造成创新型人才稀缺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前的高考制度。只有改革高考考制度这个根源,才能从根本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才能催生出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教学模式。有了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根本转型,有了经济的转型,国民经济才能健康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否则,既使通过其它各项改革,在我国建立起了有序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有多大的意义。因为你再好的经济体制,如果缺少了创新型人才,也就缺少了活力,更缺少了与世界各国的竞争力。

由此看来,教学模式的改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国民经济的转型和健康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增强,其根源都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高考制度。

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才是当前各项改革的核心和重心。

那么,怎样改革当前的高考制度呢?就是把以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改革成以为主,以为辅的高考制度(招考研究生和博士生,也需采用这种新制度)。

那么以为主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小学生在高考之前所获得的科技成果以及艺术和作文比赛奖。科技成果奖又包括科技小论文奖、科技小发明奖和小制作奖;小制作奖又包括玩具小制作奖、模型小制作奖和生物标本小制作奖等。

实行上述高考制度改革之后,各地中小学校就会主动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来,转变成辅导学生搞小制作、小论文和小发明上来。甚至许许多多的家长和亲属也会积极参与到辅导孩子搞小制作和小发明上来。这将是一个多么令全国振奋的大好风气啊!

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等其升入大学之后,就会逐渐成长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层出不穷的年代将会逐渐到来。有了众多具有坚实创新根基的人才,能不出大师吗?有了充足的创新型人才,再制订出能够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好制度和政策,还用愁经济的转型和健康发展吗?还用担心国家的富强吗?

应该怎样具体实施新的高考制度呢?国家招生办,先在群众中广泛征集各种实施建议,再根据各种建议,制订出详细的实施条例。并建立两套体制:一套是青少年学生科技成果评奖体制;一套是青少年学生艺术和作文评奖体制。

下面以青少年学生科技成果评奖体制为例,来扼要地说明一下实施方案。

一、国家和省市招生办,在省、市、县设立三级评奖小组,负责省市县三级青少年学生科技成果奖的评奖工作(为节约人力和行政成本,可不设立国家评奖小组)。

二、国家统一规定出每年科技作品的上报日期,其中各乡镇的中小学生的科技成果作品可错开上报日期,分批次进行评奖。

三、各县每年将中小学生的科技成果评出一、二、三、四等奖后,再把获奖科技成果上报到市评奖小组;市评奖小组评出一、二、三、四等奖之后,再把获奖作品上报到省评奖小组,最后由省评奖小组再评出一、二、三、四等奖。

四、国家还可统一规定出各级获奖成果的积分分数,这类分数不仿叫做课外成绩,高考分数不仿叫做功课成绩。如县级一、二、三、四等奖,可分别积40分,30分,20分,10分;市级的一、二、三、四等奖可分别80分,70分,60分,50分;省级的一、二、三、四等奖可分别积120分,110分,100分,90分。例如,某考生甲在初二时,某项成果获得县市省各级三等奖,则考生甲的科技成果积分为20分+60分+100分=180分;考生甲在高一时,又有一项作品获得县市省各级一等奖,则又积分为40+80+120=240分;考生甲在其余学年均未获奖,则积分为0。则考生甲在高考时的课外成绩总分为180+240+0=420分。为了体现以为主的录取原则,可把各级成果奖的积分值再定高一些。可根据课外成绩+功课成绩=总成绩的高低,来录取大学生。

五、各级获奖学生可以只发奖状和证书,不发奖金。

六、各级机构的评奖门槛不能太高,不能让多数学生望而却步,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创作和发明热情。广大学生的每次获奖,都会对其创新能力产生很大的激发和提升作用。而当前偶尔为之的青少年儿童科技评奖活动,由于参赛人数太少,获奖人数更少,根本不能普遍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能在全国形成人人爱创新的好风气。

七、每年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的人数,要大于国家重点大学的招生数量,使国家重点大学每年都能招收到获得省市科技成果奖的学生。

八、新的高考制度,可先在一两个省搞试点。方案经完善并试行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九、以为主的招生制度,也可主要用于科技类的大学和专业招生。对于一些科研性不强的专业,也可仍实行以为主的高考制度,如外语类。

十、对于参加评奖的雷同作品,要降低获奖名次,甚至取消评奖资格。在实行新的高考制度之后,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舞弊现象,但是只要它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就不能因噎而废食。

总之,实行以为主,以的高考制度,这是一条前人未走之路,说起来简单,行起来复杂,需要开动脑子,边总结,边探索,边前进。它必将为我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人人思创新,人人谈创新,人人爱创新,人人争创新。这不正是一个强大的创新型国家所具有的朝气吗?

 

 


相关热词搜索:当前 急需 改革

上一篇:储朝晖: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下一篇:论学校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的必要性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