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度量衡要不要教?乡土知识是不是落后、过时?
2015-01-12 16:04:38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评论:0

                                                                         河北青龙县  李光对
  以前说数学课程和教学,要实现书本和生活沟通,做乡土数学,开始大家不是很关切。但如果我们的考试要考乡土度量衡,于是一些老师提出了疑问和辩论,我觉得这是一个健康的开始,有希望的开始,教研教改,就是要从研讨开始,只是我们是要从讨论考试开始!
 
     关于要不要教乡土度量衡的问题,可以上升到要不要教乡土知识的问题来讨论。我想感谢肖春如老师给我们带了一个好的头,提出质疑来。这个问题,其实也和吕凤楼副局长也讨论甚至争论过,吕局长应该说首先算是青龙的一个数学教学专家了,但对于这样一个跨学科的话题,甚至跨文化的论题,也需要跳出原有框框来讨论的问题,最终吕局长不仅赞同了我,还超过了我的认识,至少是他提出“要让学生关注度量衡为什么会变迁”的问题。在这里分享一下一些通过讨论后深化出来的认识:
 
    乡土度量衡要教,但教的目的是什么?
 
    不是为了推广和恢复乡土度量衡的广泛化使用,因为在这个“与时俱进”的巨变的时代,知识和工具的更新极快,过去我们从“丈尺寸”进化到了“米、千米”,将来就不会再演变了吗?所谓推陈出新,如果割裂了对被“淘汰”的工具的了解,将来也就不知道现在的工具会被什么“淘汰”,可能想象和发明出有什么新工具来替代。所以这是认识和适应演变的需要,推陈出新的需要,是继承和创新的需要。这算是从“应变”角度谈的需要。
 
     稍微研究一些历史的都知道,中国的秦始皇统一了古代的度量衡,为什么要统一度量衡,而今天的国际单位实际上是全球化地在统一度量衡。事实上,没有哪个国家轻易愿意放弃自己原有的语言、度量衡、货币……,首先新事物的学习是需要成本的,其次背后还涉及到文化垄断、经济垄断等可能性问题(尽管度量衡未必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至少这一割裂,可能隔开了传统中国几千年的度量衡智慧、每个阶段演变的发明创造文化),我想如果世界只使用美元、只使用英语、只有一种测量工具,就会造成资金垄断、语言衰竭、工具垄断或难以再创新……也就是经济、文化和科学的垄断。效率可能会因统一而提高,但这不代表着一定是会带来进步;有时候过快,更容易导致思想和文明的枯竭,推迟新事物的出现。这算是“拒变”角度谈的需要。
 
     无论是“应变”还是“拒变”,都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都是基于独立思考和怀疑的基础上的,盲从、被动服从是不会产生真正意义的学习的,更不会有创新的可能。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面对当下的需要:我们相信任何学习的发生都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如果书本与生活之间的需要产生了不一致,如果成人或老师的需要和儿童的需要产生了矛盾,那么如何选择呢?我们过去多数是选择牺牲孩子的需要,为了成人的需要;牺牲生活的需要,选择书本(考试)的需要!我们的教改就是要实现儿童和成人的对话,生活和书本的对话。这既是对话,也是沟通,是结合,是交朋友的过程。尽管在长效上二者是一件事和一致的,至少我们应当努力把这“两张皮”合成一件事;但从观念上,我们必须要以儿童为中心的,以生活为基础的。所以从儿童的生活环境的已有经验来说,他在上学之前听说过的是“田亩”而不是“公顷”,所以学习新经验是从熟悉的、身边的具体的已有经验开始,才能真正建构学习者的真实学习过程的;而且他们的家长、乡村的生活大量使用着乡土的度量衡,不学就无法让书本与身边生活沟通,只能不参与身边的生活,因而无法学以致用。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改进生活,那么只能逼着儿童找不到学习的真意义,只能逼着儿童围绕着考试分数的假意义、虚荣、竞争与焦虑的胡同里钻了。
 
    乡土度量衡要教,面对许多过渡状态和逐步走向消亡的乡土文化,我们不该再像“焚书坑儒”一样非黑即白地对待,而是呈现和保护多样化,引导学生在多样化中去独立思考、自主选择、适应改变、引领改进,至少新的度量衡单位也是人去发明创造的;未来的进步和文明,不再是高度的统一和提高效率,而更可能是多样化的繁荣、相互平等的吸收与包容;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承和丰富文化,而不是削弱和丢弃文化!文化没有先进落后,落后的只能是效率、产量和速度;每种文化内部自然有好坏,乡土度量衡显然不是坏文化,也不是落后文化;可是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是落后的、过时的知识的认识呢?我们的观念是怎么被灌输的、何时被灌输的呢?回归到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再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器一样的工具,而是会主动思考、发明工具、运用工具为人服务的主人来。 
李光对
2015.1.6
 

相关热词搜索:乡土 度量衡 落后

上一篇:留一只眼睛给手用
下一篇:科学策划,精细管理,持续提升办学品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