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心的“行路人”
2014-02-26 13:45:04   来源:中华教育改进社   评论:0


                                                                              ——小记心系农村儿童教育的作家、教育家柯小卫老师
                                                                           江苏省睢宁县桃园小学  卓元  
      柯小卫老师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国作协传记文学协会常务理事,是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是中华教育改进社副理事长,最主要的他是中国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他心系儿童教育,他时刻关心儿童教育。因为他是陈鹤琴的亲外孙。他要把他外公的教育思想与现在的教育改革机密结合起来,使中国的儿童教育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可能许多人熟悉陶行知老先生,不熟悉陈鹤琴老先生。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是民国和解放后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是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的开创者。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为丰富儿童的知识,编辑出版了不少儿童课外读物,如《中国历史故事丛书》、《小学自然故事丛书》等。1982年12月30日逝世,当时中国教育界有四位圣人,分别是陶行知先生是乡村教育的圣人,晏阳初先生是平民教育的圣人,黄炎培先生是职业教育的圣人,陈鹤琴是儿童教育的圣人。他们四人是齐名的教育家。由于陈鹤琴先生是默默无闻的做儿童教育实验,把研究成果通过文字形式奉献给社会,他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许多幼稚园及培养幼儿教师的学校。他的教育思想是“活”教育,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相辅相成的,都主张“教学做合一”,都主张“生活即教育”,不办死的教育而办活的教育。
     由陈鹤琴老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我想起了赵国庆老师(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 博士)讲的一个故事。中国一个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仍按国内学习那样死读书、读死书。一天他出去爬山玩,不小心滑掉了悬崖边,他努力的呼救,当警察赶来问他:“How are you?”他却说:“Fine ,Thank you.”警察微笑的给他摆摆手走了。结果由于体力耗尽掉进山谷摔死了。他至死也不明白为什么警察没有就他,一句简单的英语却要了他的命。因为这句英语在中国课堂上上是这样解释的:初次打招呼询问对方身体怎么样?我很好,谢谢你。而换了环境后,那警察说的意思是:你处在那里很危险,我怎么为你提供帮助?而那位学生成绩太好了,课文背诵的太熟练了,张嘴就来“Fine ,Thank you.”结果他死了,死在没有把“活”的教育思想用在“活”命上。柯小卫老师是推崇“活教育”的人,他送我一本《活教育》书,我认真拜读完,从中真正理解了“活”教育,我深切知道“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性”的教育,“活教育”的核心是“人”,而非机器。在教育中切合生活实际进行“活”的教育,“活”教育里没有把考试,没有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进步的主要手段,而用生活来检验学生进行学以致用、学以思考、学以创新,学以中把思维放在广袤的宇宙中任尔驰行。今天的教育可以说是不进而退了。
    8月16日,我在北京铁道部党校礼堂参加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社员代表大会,在那时才认识柯老师的,他是那样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精神矍铄、风趣幽默的一个老头,是一位身材魁梧、擅长健谈的长者前辈。我把自己在乡村小学的经常在农田地头给学生上数学课,田里的麦穗禾苗,以及田埂边的野草、鱼蛙,或许还有农村常见的猪、羊、牛、鸡、鸭等家畜、家禽,都是采用来做教学的“活教材”,向他讲述了一番,没想到他是那样的认可和高度的称赞。他说这就是 “活教育”,就是生活即教育。我只和柯老师在会议间隙聊一些,积极的请教思想中教育的困惑,会议结束后,我以个人名义向他邀请,邀请他在方便的情况下,到我们学校给大家做场报告,在课堂给予指导,他欣然应允。从那以后,我经常和柯老师通电话,向他请教有关的教育问题。虽然有时他没有接电话,但事后他一定会给我回过来的,并且针对我的提问给予详细的指导,说实在的话,每每如此我都十分的感动。柯老师是教育界的前辈,是教育专家,咱是一个谁呀?就是一个苏北农村的一个不起眼的村落小学老师,连个校长、主任都不是。充其量就是个班主任,每天和几十个孩子在一起生活,呵呵呵。柯老师能这样关注咱,这使我对教育教学的思想更加坚定,对教育教学更加努力。2014年的《班主任之友》在第一期录用了我的文章,稿费和样刊一起来到,2014年的《小学数学教师》在第一期录用了我的文章,2014年2月份《江苏教育报》刊发了我的一片文章……这些都在柯老师的教诲下得到的。
     8月29日,因为事前的联系约定,其日柯老师答应来我们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工作。没想到他电话约我先到徐州,到他定的酒店等他,我就到了徐州的中国矿业大学北门的“汇文国际会议中心”,在门口的广场上等柯老师,因为他从山东曲阜转道而来,山东曲阜做一个 “拜孔”的活动,邀请柯老师等众多专家出席,并在曲阜市教育局的组织下,给曲阜的老师做报告。活动结束他拿着事前订好到徐州的高铁票,没有停歇而来。到酒店后,我们促膝长谈,因为我和柯老师乃至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领导谈教育教学的问题都没有距离感,就像聊天一般,。……柯老师说:“别人没有做而你做了,你就是第一;别人没有做好,而你用心做好了,你就是第一……”鼓励我认真踏实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从怎样处理师生关系,到和家长交流,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一来二去的没有任何困意的聊着。但我心里过意不去的是,柯老师刚从山东到这里,没有休息一会,多累呀。几遍的说出来休息吧,柯老师总说不累。他说要利用现在身体还行,多做一点事情,免得今后想做也做不动时后悔。
       第二天早上,天刚有亮丝,学校的朱黎主任开车到酒店门口了,柯老师把朱黎主任和我带到酒店的餐厅,劝我们想吃啥点啥,想吃啥拿啥。柯老师亲自给我们夹菜点饭,见我们喜欢吃啥就去拿放在我们的餐盘里,还对我们说:“农村人农村的老师,并不是每个人天天都有这样的机会到酒店里吃饭的。再说农村里节衣缩食习惯了,也舍不得来吃的,今天我请客,你们一定要多多的吃,不吃白不吃哦。”柯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
      8点40分左右,我们到了学校,柯老师一下车便走进课堂和老师交流。见四一班的张君老师上课有条有理,小站了一会说:“这位老师素质不错,功底很好,是位优秀的老师。”走到二楼,是一个班的音乐课,他在教室外听了一会,进去和老师交流了,那老师按柯老师的指点,显然歌声大作,学生兴趣盎然。我们陪同的几个人好不容易,把柯老师劝道办公室歇歇。他说:“我一看到学生,一看到老师,一看到课堂我就激动。就感到十分的亲切,就想和他们聊聊。”给他倒的一杯茶也没有喝,又走进了教室,走进了王曼老师的课堂,拿出本子边听边记,边点头称赞边把意见写在本子上。课后,他和王曼老师交流十分细致,一边给她示范一边告诉她投影画面在何时使用效果最佳,学生读到什么程度感情最充沛,把济南泉城的那种特别的美与情饱含在自己的阅读之中……随同听课的胡小妹、任海燕、王卫辅、王博、朱坤、姚超等老师,对柯老师的点评佩服的五体投地,不由而然的顺口说出:“专家就是专家,我们能听到这样实在致用,能帮助我们走出误区的点评是平生第一次呀!”柯老师的点评实实在在,受评老师易学易懂,易于调整。后来王曼老师把次节课作为全镇的公开课大获好评。
        时间过的飞快,这不放学的时间到了,柯老师拒绝了在这里吃饭,为了赶时间而要快速回徐州坐车,因为下午要赶到山东的枣庄,明天还要参与地方的教育活动。
      我和朱黎主任把柯老师送到徐州,主动的留柯老师吃饭,没想到的是柯老师反客为主,柯老师说:“徐州有都多的特色小吃,今天我请你们,你们不要客气。”我们在淮塔附近一家酒店吃的饭,柯老师点了许多菜。“你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即使有钱了也不一定舍得吃,吃吧,吃吧。”望着满桌的饭菜,我心里真是无限的感激。他一个劲的让我们吃,生怕我们因客气而吃不饱。还说我来这里哪能让你们花钱呀,你们农村的老师很辛苦,工资又不高,再说你们这个年龄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不容易呀,花你们的钱,我内心不安呀。你们那点工资花大方了根本就不够用的……结果是柯老师把饭钱结了。我们内心是十分的不安呀。柯老师作为教育家来到这里,没有喝咱一杯水,没有吃咱一口饭,辛辛苦苦的给我们学校指导教育教学,反而掏钱请我们吃饭,按照我们这里的说法这不乱了套了吗。
     我所熟悉的柯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如陶行知所说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心系农村儿童教育,他经常的到基层学校和学生和老师一起生活,青岛的崂山是他经常提起,那是他的基地之一。他不求回报只求付出,在他的心理所想的就是把自己交给儿童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相关热词搜索:光心 行路

上一篇:不可思议的抉择! ——从德国人的以德报怨说起
下一篇:平和的人,善良的心

分享到: 收藏